“这个模型里的小河为什么会拐弯呀?” “水位差这么高,船如何顺利通行呢?” 热热闹闹的一楼大厅变身 “水利科技馆”,一二年级的小稼轩们瞪着亮晶晶的眼睛,围着四个神秘的水利工程模型打转。在 “小小讲解员” 和老师们的带领下,他们穿越古今,解锁了中国人治水的千年智慧!快跟着镜头一起去看看吧~ 小讲解员指着模型开讲:“看呀,这弯弯的分水鱼嘴,把江水分成内江、外江,飞沙堰会‘吐’泥沙,宝瓶口像大瓶子嘴巴引水~” 老师在旁补充:“古人超聪明,利用地形让水乖乖灌溉农田,两千多年啦还在工作!” 小稼轩们瞪圆眼睛,伸手摸模型,追问 “鱼嘴会不会被水冲走呀”,在问答里把古人智慧“装进”小脑袋。 小讲解员介绍起铧嘴、天平、陡门,像在说魔法道具:“铧嘴尖尖分水流,天平坝能平衡水量,陡门让船‘爬楼梯’!” 老师笑着解释这些 “零件”是如何配合工作的,孩子们围着模型转圈圈,好奇“陡门怎么帮船爬山”,眼里满是对古人巧思的惊叹。 小讲解员比划大坝高度,大声说:“防洪、发电、航运超厉害,大船坐‘电梯’过坝!” 老师用简单话讲势能发电,小稼轩们听完,凑到模型前找船闸,叽叽喳喳讨论 “大坝里藏了多少电”,把科技力量“看”进心里。 小讲解员说船闸如何让运河“穿越”黄河,像讲闯关故事。老师补充水位落差、分级水闸原理,孩子们听得入神,还模拟船过闸流程,“关闸、放水、开闸”喊得热闹,把复杂工程变成模拟游戏。 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,到今天的穿黄工程,这场探秘,让水利工程从冰冷知识,变成眼里的奇妙风景、心里的好奇种子,期待小稼轩们未来继续解锁更多 “水密码”!




|